三皇五帝

「三皇」和「五帝」均重新導向至此。關於其他用法,請見「三皇 (消歧義)」和「五帝 (消歧義)」。
此條目可能包含原創研究。 (2011年10月12日)請協助補充參考資料、添加相關內聯標籤和刪除原創研究內容以改善這篇條目。詳細情況請參見討論頁。
中國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代註
舊石器時代
中石器時代
新石器時代
古國時代(三皇五帝)
銅石並用時代(黃河文明、長江文明、遼河文明、珠江文明)
夏前21世紀—前17世紀
商前17世紀—前11世紀
周前11世紀︱前256年
西周 前11世紀—前771年
東周前770年—前256年
春秋 前770年—前5世紀
戰國 前5世紀—前221年
秦前221年—前207年
漢前202年︱220年
西楚 前206年—前202年西漢 前202年—9年
新 9年—23年
更始政權 23年—25年東漢 25年—220年
三國220年—280年
魏220年—266年
蜀漢221年—263年
吳222年—280年
晉266年—420年
西晉 266年—316年
東晉317年—420年
五胡十六國304年—439年
南北朝420年︱589年
宋 420年—479年
北魏 386年—534年
齊 479年—502年
梁 502年—557年
西魏535年—557年
東魏534年—550年
陳 557年—589年
北周557年—581年
北齊550年—577年
隋 581年—619年
唐 618年—907年武周 690年—705年
五代十國907年︱979年
後梁907年—923年
十國(吳、南唐吳越、閩前蜀、後蜀荊南、楚南漢、北漢)907年—979年
遼(契丹)916年—1125年西遼1124年—1218年
後唐923年—937年
後晉936年—947年
後漢947年—951年
後周951年—960年
宋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
西夏1038年—1227年
南宋1127年—1279年
金1115年—1234年
蒙古帝國 1206年—1368年元 1260年/1271年—1368年北元 1368年—1388年
明 1368年—1644年南明 1644年—1662年
後金 1616年—1636年清 1636年/1644年—1912年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1912年—1949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至今
中華民國臺灣時期 1949年至今
相關條目
中國史學史
中國歷史年表
中國朝代
中國首都
中國語言
藝術史
經濟史
教育史
科技史
法制史
新聞史
軍事史
水軍史
統一史
環境史
中國歷史年表閱論編
三皇五帝是中國傳說中的君主,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從三皇時代到五帝時代,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稱其為古國時代,在夏朝之前。其歷年無確數,最少數千年。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及賈湖文化等,從7千年前至1萬年前已經進入農業社會,其中出土的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與約3千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相似之處。
三皇五帝是中國上古傑出首領的代表,惟歸誰人說法眾多,口耳相傳下年代已經久遠不可考,在不同著作中分別有不同的說法。基本上,無論是按照史書記載或者中國神話傳說,都認為三皇時代遠早於五帝時代。大致上,三皇時代距今久遠,或在4千至5千年,乃至更為久遠,時間跨度亦可能很大;而五帝時代則距夏朝不遠,在4千多年前。
三皇五帝時期為中國早期最重要的發展,例如鑽木取火、行醫等,皆對後世的中國文化有遠大的影響。
考古發現[編輯]
2011年8月13日至10月9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田建文指導考古工作者搶救性整理了人祖廟,發現戰國、漢唐、宋元、明清、民國時代遺物291件(套),並在媧皇宮積土中找到人頭骨、木函殘片和距今2100-900年曾作祭品的動物骨頭。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祭祀女媧的考古遺蹟。按照目前的考古狀況有人認為三皇五帝不是具體的個人,而是先後興起的不同族群[1]。
一些學者認為,黃帝的都城可能為西坡遺址,堯的都城可能為陶寺遺址。但良渚文化的發掘經年代測定為距今5100年以上,且有巨型水壩工程遺跡,為堯舜大禹等時代的眾多故事提供了一種間接的科學化研究基礎,至少其證明了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了玉璧、尊、琮、鉞等中華特徵的禮器,且動員萬人以上的建設大型水利工程在當時已經可行。2019年7月6日,中國良渚古城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史書記載[編輯]
三皇五帝屬中國上古時期,距今久遠,少有當時的文字實物資料流傳,主要靠傳說流傳至今,因此這段歷史對於後來的人們存在很多含糊不清之處。由於對這一歷史時期現存的資料大多和神話傳說糾纏在一起,許多事情很難判斷真偽,綜合史料,大致為:
三皇時代處於約6000年前到4000年前,是中華文明的萌芽發展期。歷史資料表明,漫長的三皇時代是母系氏族社會到父系氏族社會的轉變期,如早期的女媧也常被列為三皇之一,這個傳說紀錄了母系部落的特徵。到五帝時代,已經是父系的部落聯盟社會,不過女子仍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嫘祖等女子人物在文明發展中也有很大的貢獻。五帝時代文明是三皇時代文明的延續。以文字為例,傳說伏羲創造八卦、文字,而在黃帝時代倉頡造字,文字愈加成熟。女媧、伏羲時代的龍崇拜[2],在炎黃時代進一步發展。傳說炎帝(指末代炎帝)、黃帝皆神農後裔[3],炎帝即神農部落首領,也是各部落聯盟的首領、天子共主,當時神農部落已世衰,黃帝和伏羲(有人認為盤古即為伏羲)部落有密切的傳承關係,後來黃帝取代炎帝成為天子,為五帝之首,五帝以後即為夏、商、周時代。
五帝時代在約4000多年前,當時,黃河流域有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主要從事農業勞動,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兩個部落並且結為聯盟,最後,黃帝又征服了周邊各個部落,黃帝時代華夏文明取得很大發展,華夏部族由此產生,現在的中國人稱自己是「炎黃子孫」也是來自於此。
亦有觀點認為夏朝之前存在虞朝,《左傳》、《國語》等史書中「虞夏商周」四代連稱之句甚多,古籍中可考君主名有數個,虞朝可能不止虞舜一位君主。不過由於歷史久遠,史實與傳說混雜一起,難以考證。
三皇[編輯]
唐代人首蛇身伏羲女媧圖:女媧執規,伏羲執矩。一九六七年出土於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院館藏
關於上古傳說中號為「三皇」的三位聖王,有各種說法:
伏羲、女媧、神農(《風俗通義》引春秋運斗樞、《補三皇本紀》)
伏羲、燧人、神農(《風俗通義》引禮記含文嘉和尚書大傳)
伏羲、黃帝、神農(《尚書·序》、《世本》輯本、《三字經》)
伏羲、祝融、神農(《風俗通義》引禮號謚記)
伏羲、共工、神農(《通鑑外紀》卷一稱有人以共工并羲、農為三皇)
天皇、地皇、泰皇(《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秦臣之言)
天皇、地皇、人皇(《春秋命歷序》)
道教《洞神八帝妙精經》載「九皇圖」,以初三皇為虛、空、無之變化,授人長生之訣。中三皇為玄、元、始之應變,各有其名號,統領天兵神將,收治鬼祟。後三皇為天皇君伏羲人首蛇身,地皇君女媧人首蛇身,人皇君神農牛首人身,為治世之聖王。
明朝朱權編纂的道教事典《天皇至道太清玉冊》則以上三皇為玉清聖境元始天尊盤古氏、上清真境靈寶天尊地皇、太清仙境道德天尊人皇,為道、經、師三寶。中三皇為天寶君、靈寶君、神寶君,受玄、元、始之炁。下三皇為天皇大昊伏羲氏、地皇神農炎帝氏、人皇黃帝軒轅氏,各有其治世之功勳。
因《周易·繫辭傳》提到伏羲氏、神農氏,故伏羲、神農通常在三皇之列。漢代以後,又將伏羲等同太昊,神農同炎帝。《太平御覽》在〈女媧氏〉之夾註,表示「稱三皇者多有不同,以太昊、炎帝為二皇,其一或稱女媧,或稱祝融,或稱共工,未知孰是」。他書之中,又有以燧人、黃帝為三皇之一者。
三皇本指遠古三位聖王,和五帝並稱,《春秋命歷序》則以為天地初立後有天皇、地皇、人皇為三皇。這兩說後來又逐漸合流,《風俗通義》引《尚書大傳》,以燧人為天皇,伏羲為人皇,神農為地皇。《洞神八帝妙精經》以伏羲為天皇,女媧為地皇、神農為人皇。《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以伏羲為天皇、神農為地皇、黃帝為人皇。
五帝[編輯]
關於上古傳說中號為「五帝」的五位聖王,有各種說法:
黃帝、顓頊、嚳、堯、舜(《史記》、《白虎通義》、《大戴禮記》)
少昊、顓頊、嚳、堯、舜(《尚書·序》、《世本》輯本)
太皞、炎帝、黃帝、少皞、顓頊(《孔子家語·五帝》 )
青帝靈威仰,赤帝赤熛怒,白帝白招拒,黑帝叶光紀(叶又作協、汁,皆音協),黃帝含樞紐[4]。(《周禮註疏》引《春秋文耀鉤》)
另外,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載有「六帝」之說:「六帝興於古,咸由此也。」[5]
參見[編輯]
五帝世系圖
中華文明五千年說
五方上帝
有虞氏
延伸閱讀[編輯]
[在維基數據編輯]
《史記·五帝本紀》,出自司馬遷《史記》
《三皇本紀》
參考[編輯]
參考文獻[編輯]
《大戴禮記·五帝德》
《大戴禮記·帝系》
《史記·五帝本紀》
《史記·夏本紀》
《史記·殷本紀》
《史記·周本紀》
《史記·楚世家》
《史記·三代世表》
《竹書紀年》
《山海經·海內經》
《水經·若水注》
《世本》
《帝王世紀》
《蜀王本紀》
《華陽國志·蜀志》
《漢書·律曆志》
《史記索隱》
參考資料[編輯]
中國斷代史系列-中華遠古史:王玉哲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徐旭生著,里仁書局
中國神話傳說:袁珂著,里仁書局
注釋[編輯]
^ 《堯舜之都》,中央電視台紀錄片。
^ 《太平御覽》卷九二九引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包犧氏,風姓。有景龍之瑞,故以龍紀官」。《藝文類聚》卷十一引曹植《庖犧贊》曰:「木德風姓,八封創焉,龍瑞名官,法地象天」。《拾遺記》卷一《春皇庖犧》載:「春皇者,庖犧之別號,所居之國,有華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繞神母,久而方滅,即覺有娠,歷十二年而生庖犧,長眉修目,龜齒龍唇,眉有白毫,須垂委地」。
^ 《世本·帝系篇》首先將炎帝和神農氏合稱「炎帝神農氏」。《資治通鑑外記》記載,「炎帝神農氏,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少典氏之正妃。黃帝,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母曰附室。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
^ 《周禮註疏》引《春秋緯文耀鉤》:「春起青受制,其名靈威仰;夏起赤受制,其名赤熛怒;秋起白受制,其名白招拒;冬起黑受制,其名葉光紀;季夏六月火受制,其名含樞紐。」」
^ 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157頁。
前任者:中石器時代
中國朝代距今約6000年前-前21世紀
繼任者:夏
閱論編三皇五帝
世系
三皇《史記索隱·三皇本紀》說法
伏羲
女媧
神農
《帝王世紀》說法
伏羲
神農
黃帝
《尚書大傳》說法
燧人
伏羲
神農
五帝《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
黃帝
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
少昊
顓頊
帝嚳
帝堯
帝舜
《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
太昊(一說即伏羲)
炎帝
黃帝
少昊
顓頊
三皇五帝說法眾說紛紜,三皇版本參考《司馬貞·三皇本紀》、《帝王世紀》和《尚書大傳》的說法。五帝參考《史記·五帝本紀》、《禮記》和《春秋》、《國語》說法;《白虎通義》和《尚書序》說法;《呂氏春秋》和《淮南子》說法。其他版本參見三皇五帝條目中的說明。三皇五帝 → 夏 → 商 → 周 → 秦 → 漢 → 三國 → 晉 / 十六國 → 北魏 / 南朝 – 北齊 – 北周 → 隋 → 唐 → 五代 – 十國 → 宋 / 西夏 / 遼 / 金 → 元 → 明 → 清 → 民國 / 人民共和國
閱論編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新石器及銅石並用時代)
舊石器 · 新石器 · 銅石並用時代黃河中游
南莊頭遺址
磁山文化
裴李崗文化
老官台文化
賈湖文化
仰韶文化
半坡類型
廟底溝類型
下王崗類型
西王村類型
大河村類型
大司空村類型
廟底溝二期文化
龍山文化
河南龍山文化
陶寺龍山文化
陝西龍山文化
石峁遺址
二里頭文化
黃河上游
大地灣文化
仰韶文化(西坡遺址)
馬家窯文化
馬家窯類型
半山類型
馬廠類型
齊家文化
西山坪
喇家
黃河下游
後李文化
北辛文化
大汶口文化
龍山文化
岳石文化
長江中上游
彭頭山文化
城背溪文化
湯家崗文化
大溪文化
屈家嶺文化
石家河文化
寶墩文化
長江下游、淮河流域、太湖和兩浙地區
上山文化
順山集文化
跨湖橋文化
石山子文化
雙墩文化
河姆渡文化
羅家角文化
馬家浜文化
龍虬莊文化
侯家寨文化
北陰陽營文化
崧澤文化
凌家灘文化
黃鱔嘴文化
薛家崗文化
良渚文化
張四墩文化
錢山漾文化
廣富林文化
馬橋文化
湖熟文化
好川文化
肩頭弄文化
東北地區
興隆窪文化
趙寶溝文化
新樂文化
紅山文化
小河沿文化
老虎山文化
南方地區
印紋陶文化
甑皮岩遺址
石峽文化
曇石山文化
殼丘頭文化
黃瓜山文化
主題 · 分類 · 專題 · 更新
閱論編中國新石器時代至上古時代考古文化年表(含周邊地區)
年份(BC)
時代
蒙古區
東北區
燕遼區
雁北區
新疆區
甘青區
中原區
海岱區
兩湖區
巴蜀區
西南區
江浙區
嶺南東南區
阿爾泰薩彥嶺
內貝加爾
東蒙古
黑龍江牡丹江呼倫貝爾
鴨綠江圖們江
松花江嫩江
遼河以東遼東半島
遼河以西內蒙古
河北北部內蒙古
河套內蒙古
東套陝北高原
山西汾河北部
環準噶爾盆地
環塔里木盆地
環東天山哈密盆地
河西走廊
隴西青海
隴東寧夏
陝西關中西部
陝西關中東部
山西汾河南部
河南西部
河南東部
河北南部河北中部
淮河皖北蘇北
山東
膠東
湖南
湖北鄂東
湖北江漢
三峽重慶
漢水上游漢水中游
四川
雲南貴州
青海西藏
浙東
太湖
蘇中江南
安徽中部
安徽南部
江西西部
江西東部
廣西南部
珠江中上游
廣東北部
珠江三角洲
閩江上游浙江南部
閩江下游
福建南部
台灣北部
台灣中南部
9000以上
新石器早期
後套木嘎一期遺址12000-9000雙塔一期遺址9000-7000
于家溝遺址12000-6000轉年、東胡林遺址9000-7000南莊頭遺址8500-7700
李家溝遺址10500-8600
扁扁洞遺址、黃崖遺址10000-7000
玉蟾岩遺址12000-10000
上山遺址?-?
三山島遺址?-10000
仙人洞、吊桶環遺址12000-8700
廟岩遺址15000-10000甑皮岩一期遺址10000-9000
牛欄洞遺址10000-6000
奇和洞一期至二期遺址10000-8000
新仙女木期結束
9000
甑皮岩二期至四期遺址9000-6000
8500
8000
頂螄山一期遺址8000-7000
奇和洞三期類文化8000-5000
7500
彭頭山7000-5600
彭頭山7000-5600
埃爾達倫活動
7000
新石器中期
小河西7000-6200
賈湖7000-5800
上山?-?
6500
後李6500-5500
城背溪6500-5000
順山集6500-5500
8.2千年
興隆窪6200-5400
6000
網紋陶5000-3000哈伊廷繩紋陶6000-3000卡扎欽斯克5500-3200波索爾4600-2500
塔木察格布拉格6000-4300
北福地一期6000-5600
磁山6000-5600
裴李崗6100-5000
磁山6000-5600
跨湖橋6000-5000
復國墩6000-4000
大地灣(老官台)5800-5400
高廟5800-5000皂市下層5500-4800湯家崗5000-4000
大地灣(老官台)5800-5400
頂螄山6000-5000
甑皮岩五期類文化6200-5000
5500
新開流5500-4550
新樂下層5300-4800
趙寶溝5400-4700富河5400-4700
北辛(青蓮崗)5400-4400
雙墩、侯家寨5300-4500
上宅5300-4700
北首嶺5000-4800
上宅5300-4700
李家村5000-4800
5000
左家山下層5000-4500
仰韶(早)紅台坡下5000-4300
仰韶(早)棗園5000-4300
仰韶(早)下王崗5000-4000
源自李家村
龍虬莊5000-3000北陰陽營4000-3000
受湖南影響
5.9千年
新石器晚期
仰韶(早)半坡4900-3800仰韶(早)史家4900-3800
白石村4900-4300
邊畈4900-4000油子嶺4000-3600
柳林溪5000-4400
中子鋪4780-4000
河姆渡5000-3300
馬家浜5000-4000駱駝墩?-?
咸頭嶺5000-4000
小珠山下層5000-4000
4500
小南山4500-4000振興4500-4000
後窪下層4500-4000
左家山中層4500-4000小拉哈一4500-4000
仰韶(早)後崗一4500-3800
仰韶(早)後崗一4500-3800
大坌坑4500-2200
紅山4500-2900
大汶口(早)劉林4300-3500
大汶口(早)王因4300-3500
大溪4400-3300
仰韶(早)王墓山4200-4000
仰韶(早)半坡史家
4000
大汶口(早)紫荊山4300-3500
凌家灘4000-3300
黃鱔嘴(孫家城)3800-3500
亞布力4000-3500
江口4000-3000後窪上層3500-2800興城3000-2500
小珠山中層4000-3000
仰韶(中)廟底溝 3900-3400白泥窯子 ?-?
仰韶(中)廟底溝3900-3400
仰韶(中)廟底溝3900-3400
大溪4400-3300
崧澤3900-3300
古椰(西樵山)4000-3000大灣(金蘭寺、萬福庵、蜆殼洲)4000-3000
殼丘頭4000-3000
陳橋4000-3500
廟子溝(海生不浪)3700-2800
義井3400-2800
仰韶(中)廟底溝
屈家嶺3600-3200
3500
左家山上層3500-2500
馬家窯石嶺下3600-3300
大汶口(中晚)花廳、尉遲寺3500-2400
大汶口(中晚)大汶口、陵陽河、尚莊、五村3500-2400
大汶口(中晚)三里河、北莊3500-2400
源自馬家窯
薛家崗3500-2800
銅石並用時期
哈克3500-2000鶯歌嶺下層3000-2000石灰場下層2500-2000
仰韶(晚)西王村3600-2900
仰韶(晚)秦王寨(大河村)3500-2700
仰韶(晚)大司空村3500-2900
營盤山3300-2600
卡若3300-2100
屈家嶺3200-2800
峽江晚期(魏家梁子、老關廟、甘井溝、(哨棚嘴)?-?
良渚3200-2000
拾年山3200-2300
3000
小珠山上層3000-2500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阿凡納謝沃2900-2500切木爾切克3000-1500
馬家窯馬家窯3300-2700宗日3800-2000
小河沿3000-2500
雪山一3000-2300
阿善2800-2500
白燕一期2800-2500
點將台{吳越族?、塗山氏?、防風氏(汪芒氏)?}3000-1500
張四墩2800-2400
山背3000-2500
石峽3000-2000大龍潭2100-2000
橫嶺3050-2750涌浪(涌浪、圓洲、寶鏡灣)3000-2000虎頭埔?-?村頭?-?圍嶺?-?
牛鼻山3000-2000
曇石山3000-2000
庵山一期庵山二期3050-1050
馬家窯半山2700-2300
菜園3000-2200
廟底溝二(仰韶龍山過渡期)2800-2300
石家河 {三苗?}(青龍泉、湖北龍山)2800-2300
2500
謝洛夫點狀篦紋陶2500之前
北溝2700-2000金谷2500-2000
昂昂溪3000-2000
偏堡子3000-2200
老虎山永興店2500-2000
老虎山老虎山2500-2300
老虎山杏花村2500-2200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切木爾切克2500-1800天山北路2000-1500
(石家河融入)寶墩(邊堆山)(蜀國蠶叢?)2700-2000魚鳧村(過渡型)(蜀國柏灌?)2000-1700
良渚
廣富林2500-1900
圓山2500-1100芝山岩1600-1000
牛罵頭2550-1550牛稠子2550-1550
夏家店下層燕北(西遼河){山戎?、薊?、先商?、俞人?}2500-1400夏家店下層壺流河2500-1400
源自廟底溝二常山下層2900-2400齊家(早)2400-2200
河南龍山王油坊(造律台){舜?、有虞氏?2300-2000
山東龍山尹家城、城子崖、堯王莊、姚官莊、楊家圈{東夷?:太昊?、少昊?、祝融?、羲和?、伯益?}2400-1900
4.2千年
雪山二2300-1900
老虎山石峁2300-1800
老虎山游邀?-?
源自切木爾切克
馬家窯馬廠2300-2000
陝西龍山客省莊二{有扈氏?}2300-2000
河南龍山陶寺{堯?、陶唐氏?}2300-2000河南龍山三里橋{舜?、有虞氏?2200-1700
河南龍山谷水河(先夏?)、王灣三{先夏?}、王城崗{夏?}2200-1700
河南龍山(河北龍山)後崗二{嚳?}2200-1800
後石家河{三苗?}2200-1900
錢山漾2200-2000
樊城堆(築衛城)2300-1700
2000
烏斯特別爾斯基2000
朱開溝2200-1500
小河2000-1500
齊家(中)皇娘娘台2200-1900
諾木洪2195-1935
(客省莊二融入)齊家(中)西山坪2200-1900
後石家河{三苗?}
王灣三[先夏?]2200-1700
後石家河{三苗?}
{百濮?}白羊村{哀牢?}2200-2100大墩子、禮州{昆明夷?、邛都?}、2000-1000滇池{滇國?}?-?雞公山{夜郎?}1300-700
鬥雞台鬥雞台、巢胡{皋陶?、淮夷?、英國?、六國?、巢國?}2400-1500
好川2200-1700
夏?
奧庫涅夫2000?格拉茲科沃1800-1300卡拉蘇克1500-800
馬城子(廟後山){濊貊?、扶餘?、高夷?}1800-1100
白金寶{肅慎?、挹婁?}1400-900西團山{濊貊?、扶餘}1300-200
新樂上層2000-1000高台山1700-1000雙砣子一2100-1900雙砣子二(源自岳石)1900-1400雙砣子三1400-1050
夏家店下層燕南(大坨頭){燕亳?、有易氏?孤竹?}1800-1500
白燕四?-?東太堡?-?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安德羅諾沃1900-1000
四壩{羌戎?、允姓之戎?}1950-1430
齊家(晚)秦魏家{羌戎?、羌方?}1900-1500
齊家(晚)磨溝{羌戎?、羌方?}1900-1500
齊家(晚)老牛坡{有扈氏?}、東龍山(夏?)1900-1500(融入二里頭)
二里頭南沙村{崇國?}1800-1500
二里頭東下馮{夏?}
新砦期{夏?}、二里頭二里頭{夏?}1800-1500
二里頭下王崗{夏?}、大師姑{顧國?、豕韋?}
下七垣{先商}1680-1500
二里頭南關外{夏?}、望京樓{昆吾?}
岳石安邱堌堆、尹家城、郝家莊、照格莊、蘇北{東夷?:有窮氏?、伯明氏?、祝融?、羲和?、伯益?}1900-1500
{百濮、三苗}
二里頭墓子崗{夏?}1800-1500
二里頭荊南寺{夏?}、王樹崗{夏?}1800-1500
古庸方城{庸國}、二里頭遼瓦店子{夏?}
曲貢{象雄?}1750-1500
馬橋{吳越族?、塗山氏?、防風氏(汪芒氏)?}1800-1200
{百越、古南越}
河宕2200-1500
黃瓜山2350-1550{百越?、古閩?、七閩?}
朱開溝{葷粥?}2200-1500
(三星堆融入)朝天嘴1600-1400
三星堆{蜀國魚鳧?}1700-1200
肩頭弄2000-800{百越?、古閩?、七閩?}
1500
商
卡拉蘇克1500-800三道海子(烏尤克)1300-600
烏蘭朱和1500-1300
張家園上層(圍坊三)?-?{孤竹?}
西岔{匈奴?、白羊?}?-?
李家崖{鬼方?、葷粥?、犬戎?}1300-800
綏德-石樓?-?光社{基方?、{土方?、鬼方?、𢀛方?}?-?
(西伯利亞、中亞移入)安德羅諾沃1400-1000尼雅北部1500-1000
南灣1500-800亂雜崗子-半截溝1400-1000石河子水泥廠1400-1000焉不拉克1300-500
辛店{羌戎?、西戎?}辛店山家頭1400辛店姬家川1400-1100辛店張家嘴類1100-800卡約{羌戎?}900-600
寺窪{西戎?、申戎?、義渠?、烏氏?、朐衍?}1000-750
劉家{姜戎?}1500-1300鄭家坡{先周?}1300-1100
二里崗老牛坡{崇國?}1500-1100
二里崗垣曲商城{早商}
二里崗偃師商城{早商}
二里崗鄭州商城{早中商}1500-1300
二里崗皖西、大城墩{早商}
丘灣(人方?、徐夷?、彭國?、薛國?、邳國}?-?
二里崗大辛莊{早中商}1500-1300、劉台子{逄國?}?-?
膠東{萊夷?、嵎夷?}?-?
銅鼓山{親商}?-?
二里崗盤龍城{早商}1500-1300
二里崗荊南寺{早商}1500-1300
古庸方城{庸國}、{百濮?}
湖熟、佘城
二里崗皖西、大城墩{早商}1500-1300
吳城{虎方?}1700-1000
萬年1500-1000
(遼東移入)高台山1700-1000魏營子{孤竹?}1500-1000
騸馬城?-?兔葫蘆組?-?董家台?-?
光社{土方?、鬼方?}?-?
鄭州商城白家莊期{早中商}、小雙橋 {中商}、邢墟{中商}
{人方?、徐夷、姺國、豕韋、諸稽}
費家河{虎方?}?-?、坐果山{百濮?}1500-600
周玉梁橋{荊國?}?-?
路家河(香爐石){巴國?}1400-850
{象雄、西羌、先零、燒當、髮羌、氐}
湖熟、佘城{吳越族?、塗山氏?、防風氏(汪芒氏)?}1500-1000
{淮夷?}唐咀{巢國?}、花城{群舒?}、黃城{黃國}、台家寺{淮夷?}、{英國?、六國?}
吳城{虎方?}1700-1000
{百越、古南越}
浮濱1400-800{百越?、古閩?、七閩?}
營埔1350-50大湖1350-50
(可能源自卡拉蘇克)石板墓{匈奴?}1600-300鹿石{匈奴?}1400-700
周原{先周}1100-800
箕城{箕方}、{唐方}
洹北商城{中晚商}、殷墟{晚商}1300-1000
台西{晚商}
陳莊{蒲姑}、紀王崮{奄國}1300-1000
珍珠門會泉莊{萊夷?}、珍珠門珍珠門{嵎夷?}、歸城{萊國}、莒縣{莒國}
安居{鄂國}?-?
黃土崙1350-1050{百越?、古閩?、七閩?}
1000
西周
雙房{東胡?、箕國?、嵎夷?}?-?、{燕國}
夏家店上層龍頭山、南山根山戎(無終)?、令支?、屠何?}?-?
蔡家墳{孤竹?}、琉璃河{燕國}1000-771
{北狄、白狄、赤狄、厹由、鮮虞}
索墩布拉克(伊犁河流域){烏孫?、塞迦?}1000- 0
流水{于闐?}1000-0察吾呼{焉耆?}1000-400紮滾魯克{且末?}800-100
蘇貝希{樓蘭?}1000-200石人子溝{月支?、匈奴?}800-200交河故城{車師前}100-0
豐鎬{西周}、張家坡{西周}1000-771
侯馬{晉國}、李家窯{虢國}、{虞國}
成周城{西周}1000-771
上蔡{蔡國}、平糧台{陳國}
南小汪{邢國}、朝歌{衛國}
商丘{宋國}、陶丘{曹國}
梁王城{徐國}、薛城{薛國}
臨淄{齊國}、曲阜{魯國}1000-771
炭河里{大禾?}、羅子國{羅國}、{倉吾?}、{蠻羋?}?-?
棗樹林{西周隨國}、周玉梁橋{楚國}、楚皇城{楚國}
古庸方城{庸國}、遼瓦店子{楚國}、{苴國}
十二橋{蜀國杜宇?}1200-900
{東甌、越國}
{吳國、越國}
{宜國、邗國}
{揚越}
{干越}
{古南越}
鐵器時代冷期
塔加爾800-100巴澤雷克500-300塔施提克{堅昆?}500-0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
漢書二期{濊貊?、扶餘?}、白民?}900-200
沙井{月氏?}800-400
{夜郎、且蘭、滇國、昆明、勞浸、靡莫、邛都、筰都、巂、漏臥、鉤町}
{七閩}
十三行1000-0
東周春秋
<東周春秋>
{義渠、樓煩、林胡、白羊、匈奴}
<東周春秋>
<東周春秋>770-403
<東周春秋>770-403
{巴國、夔羋}
新一村{蜀國開明?}900-500
<東周春秋>770-403
{西甌、雒越}
{西甌、{蒼梧}
{陽禺}
{驩兜、縛婁}
{東甌、閩越}
{閩越}
500
<東周春秋>
東周戰國
水泉{山戎?}、凌河{東胡?}、{燕}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
<東周戰國>402-221
<東周戰國>402-221
<東周戰國>402-221
秦
{秦、東胡}
<秦> <西楚>
{秦、白羊、匈奴}
<秦> <西楚>
<秦> <西楚>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秦> 220-207 <西楚> 207-202
<秦> <西楚>
西漢
{匈奴、堅昆、丁零、渾窳、屈射、新䔣}
{匈奴}
{肅慎、濊貊、高夷、扶餘、沃沮}
{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
{匈奴}
<西漢>
{匈奴、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匈奴、西羌、小月氏}
<西漢>202-AD 8
<西漢>202-AD 8
<西漢>202-AD 8
{南越國}
{甌、閩}
{閩越}
0
{西漢、匈奴、鮮卑、烏桓}
{西漢、匈奴}
{西漢、月氏、烏孫、呼揭、西域三十六國}
{西漢、西羌、小月氏}
<西漢>
<西漢>